【產後抑鬱】47歲林志玲拒生二胎因曾患產後抑鬱 醫生:產後乏支援恐母乳不足成病因
發布時間: 2022/10/27 12:51
最後更新: 2022/10/27 12:51
十月懷胎迎來新生命,產後媽媽面對生理心理的雙重衝擊,情緒易受影響。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(常務)陳國齡醫生指,約有五成媽媽在產後會出現情緒波動,就如台灣名模林志玲早前亦透露在生仔後陷入低潮,甚至患上產後抑鬱。
女士在經歷懷孕時的生理心理變化,產後又要面對體內賀爾蒙劇烈改變的考驗,加上身份的轉換,需肩負起照顧寶寶的重大責任,各方各面的壓力接踵而來,很多時媽媽會因無法適應而出現情緒問題。
陳國齡醫生指產後媽媽普遍有情緒或精神健康問題,主要分為3方面,分別為產後情緒低落(又稱Baby Blue)、產後抑鬱,以及屬於嚴重精神病的產後思覺失調。
產後情緒低落
曾有新手媽媽分享道:「照顧新生兒好down,我感到自己經常會突然好低落,有種無晒希望、很頹的感覺。」陳醫生指這可能是賀爾蒙變化引致的情緒波動,屬於正常的產後情緒低落,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或兩星期內發生,感到不開心、疲累、擔心、煩躁等,甚至無緣無故哭泣。這情況一般不會持續多於兩星期,大部分過幾天便平復,若情況持續便要小心觀察,因有可能出現產後抑鬱。
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約有一成多媽媽出現產後抑鬱,症狀跟產後情緒低落相似,但程度更為嚴重,如持續地精神難以集中,食不下、睡不了,覺得自己無用和失去信心,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。
曾有患者表示,總是難以跟人溝通,苦悶說不出口,亦覺得所有事物都不真實,即使接觸以往喜愛的事物,都不會覺得是享受和快樂。這些絕望感覺令患者有想傷害自己甚至寶寶的念頭等。令人憂慮是當事人和身邊人均未必即時察覺和求醫,令病情變得嚴重。
慎防安慰變指責
造成產後抑鬱有很多原因,包括懷孕、生產、社會環境、家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導致,如懷孕困難、生產艱難、家庭內外缺乏支援等。就如林志玲透露經過十多次努力才能成功懷孕,過程艱難辛酸,加上47歲懷孕的她屬於高齡產婦,無論懷孕或生產都相當辛苦。她在產後身體未恢復時,一度情緒低落致患上產後抑鬱。
根據陳醫生觀察所得,很多時產後缺乏支援、餵哺母乳等都成了構成產後抑鬱的重要因素。有患者為了復工後繼續餵哺母乳,早就準備好一系列的泵奶工具,卻發現奶量不足,總是擔心寶寶吃不飽而責怪自己,內疚得不能食不能睡,整個精神狀態漸漸陷入混亂之中,對日夜時間日子也不清楚,最終求助精神科醫生,幸好情況未算嚴重,在進行心理治療後已慢慢穩定了情緒。
不少人認為將不快鬱悶訴說出來便能排解情緒,陳醫生提醒:「講出來是有用,但聽的人要識聽、懂得支援,而不是只講假的安慰說話。」不少人將產後媽媽的不舒服、不開心、煩躁等抑鬱情況正常化,認為一切都是暫時的問題,很順口便講出「滿月戒夜奶後,就無咁辛苦」、長輩常說的「我當年生五六個都一樣帶大」等,言下之意就是指責媽媽軟弱無用,同時亦輕視了產後抑鬱。「每人的經歷、對社會環境的要求、對自己和寶寶的要求都不同,不能以自身經驗去批評他人。產後抑鬱可大可小,別以為自己慢慢調節便會無事。」
產後需要支援
旁人可先從理解媽媽的處境著手,再提供實際的幫忙,如幫忙照顧寶寶一兩小時,讓媽媽可以安心休息或外出散步等。林志玲認為來自丈夫的支持相當重要,更寄語新手媽媽在心情低落時要向外求助,凡事切勿一力承擔。「育兒這件事沒辦法獨力完成,希望新手媽媽可以找到心靈支撑。」夫婦可在產前參加講座和實習班,加強照顧寶寶的知識,另亦需盡早為產後料理家務和照顧寶寶作安排,減輕媽媽的壓力。
產後抑鬱症要盡快就醫,因此時是媽媽跟寶寶建立母子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。陳醫生強調愈早醫治愈容易醫,癒後愈好。「不用太執著,給自己太大壓力,盡力就是。要記得媽媽給寶寶最大禮物是自己的健康,包括精神健康,這樣才有心力照顧寶寶。」
精神科醫生會先評估產後抑鬱症程度而決定治療方案,輕度至中度的可進行心理治療,毋須服用藥物也能讓患者情緒穩定下來;若情緒問題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,或是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,便會衡量情況處方藥物,早期發現的抑鬱大都可在用藥三、四個月後康復。
記者:劉妙賢